##### 全景人像 - 全景人像包括了人物全身,同时画面能容纳相当的环境。所以拍摄全景人像时,在构图上要特别注意人物和背景的结合,以及被摄者姿势的处理,从而使人物的形象举止与背景环境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 画面特点 - 以完整地包容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对象,表现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场景画面就被称为全景画面。它的特点是可以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事物或具体对象有完整的形象和动作,环境也能得到体现。在拍摄全景照片时,要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因而在拍摄人物或场景的全景时应将其形态的全部外沿轮廓线收进画面。 - 拍摄技巧 - 尽量使背景简洁。在拍摄全景人像的时候,要让人物在背景中脱颖而出,所以在选择背景的时候要尽量简洁,较暗的背景是首选。当背景杂乱的时候,不妨预测景深来看看背景虚化的效果,避免背景中存在颜色较深的物体,在虚化后黑乎乎的占据了画面的很大一部分,影响整个画面。而且,如果背景颜色与人物衣服的颜色相近,很难将人物从画面中脱离出来,难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竖幅构图更容易控制。我们知道,横幅构图涵盖的环境因素更多,而竖幅构图对人物的表达更多。在人像全景中,竖幅构图更加容易控制,竖幅构图在画面中为背景留下的空间较少,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形体更加纤细。但是如果想要拍摄一幅比较开阔的图片,体现人物动作的舒展,就可以采用横构图拍摄,但在构图时需认真考虑人物的位置、背景的分布等。 - 小结 - 在众多景别的人像摄影中,人像全景又是最具有故事性的一种。当熟练了拍摄人像全景的拍摄方法和技巧后,就能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成熟地考虑故事、人、环境等因素,并且在构图上有进一步的提高,能够清楚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帮助自己表达主题,什么样的环境会埋没主题甚至喧宾夺主。 ##### 中景人像 - 中景人像是指拍摄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相对于全景来说,中景表现的是局部范围内的景物,需要摄影师挑选好合适的背景以有效合理地衬托出主体人物,表达中心。 - 画面特点 - 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以表现某一事物的主要部分为中心,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表现被降到次要地位。 - 当想要表现出人物场面中人物的姿态、手势动作、人物表情、人物间的感情交流时,中景是主要选择之一,因此拍摄此类主题的作品最强调“关系”。所谓关系,即场景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虽然艺术表现冲击力可能不如特写人像,但更具生活气息,更贴近人眼平常的视角。这类照片,画面当中一般截取了人物大半身,或者截取了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姿态与动作,但同时画面中也考虑了环境。构图的着重点更多地放在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与人交流关系上,能让观者通过图片了解到正在进行的事件。 - 拍摄技巧 - 背景的处理。在拍摄中景时,一定要注意人物在画面中的地位,想要拍摄出主体鲜明的人像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剃除场景中多余的元素,在选择场景上也需要谨慎而行,避免过于杂乱无章,避免背景中有大块黑色或是其他抢眼的颜色,以免干扰到被摄人物在照片中的主体地位。通常来说,通过虚化场景突出人物主体是拍摄人像中景的常用手法。 - 小道具的使用。为了避免中景照片过于平淡直白的无趣,有时候可以利用特殊的小道具来更好地衬托人像主体,而不必将所有非生命体的背景物件虚化掉,这样通常可以产生意外的视觉冲击。 - 小结 - 虽说人像中景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摄影技法,但是通过摄影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因此摄影师不必过于拘泥于传统的摄影技艺,可以在前人的经验下让中景人像兼具故事性与艺术冲击力。在节奏舒缓的中景当中,也能塑造出纯粹有力的人物形象,表现主体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拍摄中景人像时,构图强调协调性,应利用背景强调人物,不要盲目追求突出放大背景,或者一味框取大面积的人物,应该注重背景与人物的组构,从而赋予人像中景照片最强的表现力。 ##### 近景人像 - 近景人像是指对人物胸部以上进行拍摄。近景人像没有特写人像那么极端,但是它也能给观众较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相比于特写人像,近景人像能在画面中包含一点背景,这点背景往往可以起到交代环境、美化画面的作用。 - 画面特点 - 近景是被摄者胸部以上的画面,它以表现人物的面部相貌为主,背景环境在画面中只占极少部分,仅作为人物的陪衬。近景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貌与表情,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近景画面容易给观众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可以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交流感。摄影师可以近距离地表现被摄主体富有表现力的局部。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景画面中背景的作用已大大降低,构图时背景景物应简洁,避免杂乱,以免喧宾夺主。 - 拍摄技巧 - 光线效果。在拍摄近景人像的时候可以选择光源不同的照明方向。使用顺光拍摄时,拍摄出来的照片非常柔和,但画面比较平,缺乏立体感。使用前侧光照明时,人物面部立体感较好。使用正侧光照明时,人物面部明暗反差加大,可以使用反光板来增加面部阴影的层次。使用逆光照明时,人物的轮廓勾勒效果明显,可以在人物面部正面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补光。 - 对焦清晰。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镜头越短,景深越深;镜头越长,景深越浅;距离拍摄对象越近,景深越浅;距离拍摄对象越远,景深越深。所以当摄影师拍摄近景人像和特写人像时一定要注意画面的景深,如果要使整个面部都清晰,在按下快门之前可以用景深预览确认景深,使焦点能涵盖整个面部。在人像摄影中,一般对焦的最佳点应该是双眼,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面部反差最大的地方,对自动对焦的相机来说反差大的地方对焦更快更准;而且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清晰的双眼在画面中尤为重要。 - 三分法构图。在拍摄近景人像时要尽量采用简单实用的构图方法,一般来说三分法的构图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构图方法,三分法,也称井字构图法,是一种在摄影、绘画等艺术中经常使用的构图手段。在这种方法中,摄影师需要将场景分割成“井”字形,得到4个交叉点,然后再将需要表现的重点放置在一个交叉点上。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利用三分法构图拍摄的近景人像,表现鲜明,构图简练。 - 小结 - 近景可以表现被摄对象更多的细部,从而达到通过刻画事物的细节,表现事物形态的目的。可以选择光源不同的照明方向来拍摄近景人像,会带来不同的画面视觉效果。拍摄近景人像时,需注意准确对焦,一般对焦的最佳点为人物的双眼。 ##### 特写人像 - 特写人像是指对被摄者肩部以上的部分进行拍摄画面,它以表现被摄者的面部特征为主要目的。在特写画面中,由于被摄者的面部形象占据整个画面,所以带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格外强烈。特写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光线的运用、神态的掌握、面部质感的表现等要求更为严格。 - 画面特点 - 特写人像的画面空间范围小于近景,让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突出事物的细部特征,从而达到透视事物的深层,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目的。特写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物体的特点,能够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例如,可以通过眼神或手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揭示人物多样的心灵世界。需要注意的是,拍摄特写画面的构图一定要饱满,并要严格控制曝光量,画面曝光过度或不足都会直接影响物体质感的表现和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 拍摄技巧 - 画面简洁。在拍摄特写人像的时候,要尽量让画面简洁干净。避免有面积过大的纯色或者颜色很亮的物体,这些物体在画面中容易让观者分散注意力,不利于突出主体人物。 - 镜头的选择。在拍摄特写人像的时候要考虑到广角镜头可能带来的畸变,所以要尽量选择中长焦镜头进行拍摄。焦段在85~135mm的镜头比较适合拍摄特写人像,这个焦段使相机离被摄者比较远,能够让被摄者比较放松。长焦镜头不仅能避免畸变,而且在背景虚化效果上比较好。 - 矫正面部缺陷。没有完美无缺的模特,拍摄特写人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避免将人物的不足反映出来。如果脸型较胖,拍摄时应该让被摄者以半侧面对着镜头,如果拍正面人像,不要使用顺光;如果被摄者脸部较瘦,拍摄时让被摄者面部正对镜头,可以使用顺光。如果被摄者脸上有疤痕或者胎记,应用头发或者手进行遮挡,或是只拍摄一个侧面。如果被摄者眼睛大小不一样,可以用贴假双眼皮的办法解决,也可以请被摄者拍照时将小眼睁大或者让小眼睛离镜头更近。如果被摄者鼻形不正,拍摄时让被摄者以半侧面或侧面对着镜头,避免正面拍摄。如果被摄者双下巴,应先采用遮挡的方法避免露出下巴,同时拍摄时请被摄者下巴向前伸、拉伸下巴肌肉,就不会挤在一起,还可以采用高角度拍摄。 - 小结 - 特写人像在艺术创作中经常用到,可以用于表达一些细腻的情感。但是对画面质感的要求很高,需要摄影师把握好对整个画面的控制,对人物某个部分进行细致的刻画,真实还原该部分的细节。 ##### 正面人像 - 想到拍摄人像,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就是正面人像,脸部能直观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正面人像更能全面、直观地表现被摄主体。 - 画面特点 - 正面人像,是指人物主体面部正对着相机,同镜头成0°角的人像照片。正面人像,适合于那些五官端正、脸型匀称而漂亮的人。正面人像对模特的面部要求最高,如果脸太胖、太瘦,颧骨太宽、太高,面部两侧不均,或者两眼大小不一,鼻子、嘴形不正的人,一般来说不宜从正面拍摄。 - 拍摄技巧 - 拍摄前,需要对人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不适合正面人像拍摄的主体,尽量不用正面角度拍摄。 - 为拍摄出自然优美的正面人像,拍摄者需在用光、取景构图上进行调整。可以利用侧光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或者通过画面造型改变它在视觉上的平淡效果,也可以利用深色前景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等。 - 拍摄正面特写,人物表情很重要,因为观者能对人物面部的所有细节一目了然。因此,拍摄时,既要做到准确抓取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又要充分调动被摄主体的情绪,让其做出相应的表情,使画面看起来不那么平淡。 - 与被摄者进行沟通,在姿势上对人物进行一些调整,通过言语使人物放松下来,捕捉到他灵动的神情。可以利用人物的动作、装饰来打破“对称”的感觉,通过人物手与脸庞的搭配,让正面人像生动些,如用手托腮,或者把手搭在另一侧的肩膀;一个动作,就可以使画面静中有动。 - 小结 - 摄影师需要掌握拍摄要领与技巧,多思考,多拍摄。对于正面人像来说,画面会着重表现人物的轮廓,能给人一种端庄稳重、对称和谐的感觉,同时会增强人物的真实感。正面人像如果拍摄的不好,很容易造成街头证件照的感觉,画面会显得呆板、平面、缺乏生动性。虽然是正面人像,但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也应适当的变化,使画面生动。正面人像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状态、心理,因而对这两者的抓取至关重要。 ##### 七分面人像 - 正面人像是人脸的直观反映,通常缺乏变化,略显呆板,有时,只需稍微移动相机的角度或者让主体转动一点,就可改善呆板状况。七分面人像,是指被摄者面部略微向一侧转动,面部同相机镜头成30°左右的角度,但从照相机的方向仍能看到被摄者脸部正面的绝大部分的人像,在这种视图中,离镜头远的那只耳朵能被看到。如果以被摄者面部正面和侧面所占的比例划分,七分面人像应是脸部的正面占大部分,而侧面只占小部分。 - 画面特点 - 七分面人像不仅仍能表现出被摄者的相貌,而且显得灵活并富于变化,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被摄者的脸部两侧的轮廓线条不十分对称,摄影师便可以让被摄者面部转向轮廓好看的一侧,使略有缺陷的一侧处于不太突出的地位,尽量表现好被摄者的外貌。七分面人像能改善面部过于对称、呆板的状况,使照片显得轻松活泼一些。同时,七分面人像配合合理的光线照明,不论是对于稍胖的还是稍瘦的人物主体来说都很适宜,而且能够较好地使照片呈现出立体感,能让被摄者显得更瘦。 - 但是,七分面人像并不适合所有脸型的人,对面部清瘦的人群和颧骨高耸和脸颊凹陷的人物主体来说,就不适合此角度,因为会使缺点变得格外明显和突出。 - 拍摄技巧 - 如果被摄主体的面部两侧的轮廓线条不是很对称,摄影师应采用这种角度选取面部轮廓好的一侧拍摄,使另一侧处于不太突出的位置,尽量展现其好的面貌。 - 拍摄七分面人像时可以与灯光效果相结合,以有效突显立体效果。要拍出人像脸部立体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光线的照明方向来表现。此时,光线的强度不宜过硬,从人物侧面45°左右照射,使人物面部的光线从最亮慢慢变弱,形成一层十分微妙的渐变效果,既突显出人物面部的立体效果,又不显生硬,十分具有感染力。 - 采用低角度拍摄模特的七分面,给人轻松活泼之感,并突显了模特身材的修长。 ##### 三分面人像 - 有时,当被摄主体存在缺陷或不足时,我们需要变换角度,来“美化”主体,将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或者为主体“瘦身”,三分面人像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三分面人像是指被摄者比七分面的拍摄角度更侧转一点。从照相机的方向虽然仍能看到被摄者脸部的正面,但正面所占的比例不如侧面大,脸部同相机镜头成60°左右角度。 - 画面特点 - 在这种视图中,离镜头远的那只耳朵看不到,能看到的脸的一侧也比另一侧多得多。与七分面人像相比,在三分面人像中,面部较窄的那面的轮廓线条更鲜明、更突出;而且,鼻梁的高低更加明显,面部较宽的侧面的线条轮廓在视觉上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 拍摄技巧 - 拍摄三分面人像时,被摄者的鼻尖不要接触或超出脸围的轮廓。鼻尖如果触及或超出脸围轮廓,将会使人物面部显得过于狭窄,立体效果不足。而且,这样的话,基本上就算侧面人像了。 - 大多数情况下,三分面人像的光线效果还是很有表现力的。在侧逆光下拍摄人物的三分面人像,可以使人物的侧面轮廓更加突出,即受光面全部照亮,背光面的鼻骨处有少许光线映衬,这种光线角度能很好地突出人物鼻骨的轮廓线条,可将人物表现得十分硬朗,也更好地展现主体美丽的一面。 ##### 侧面人像 - 要想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脸型、体形和起伏线条,就需要用侧面人像的拍摄技法。被摄者面向照相机侧方,同相机镜头成大约90°,观赏者只能看到拍摄对象一只眼睛的人像被称为“侧面人像”。 - 画面特点 - 从这个角度拍摄,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使人物主体的侧面轮廓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尤其是从侧面观看时被摄者面部包括额头、鼻子、嘴、下巴的侧面轮廓。侧面人像用来表现人物侧面轮廓形象的健美或秀美。此外,对于一些脸部一边存在一定缺陷的人来说,也可用侧面拍摄来掩饰有缺陷的部分,美化人物形象;其次能够起到一定的收缩脸型的效果。侧面人像的不足是只能表现侧面特征,正面的线条难以汇聚,主体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主体的特征难以全面表达。 - 拍摄技巧 - 拍摄侧面人像之前,应引导拍摄对象这样摆姿:慢慢把头转离相机,直到离镜头远的那只眼睛和睫毛从视线中消失。当看不到较远的那只眼睛的睫毛时,就得到一个好的侧面照姿势了。这个方向拍摄着重表现的是被摄者侧面的形象,尤其是从侧面观看时被摄者面部的轮廓特征和轮廓线。由于被摄者的侧面轮廓在侧面人像中会显现得异常鲜明,因此只有侧面轮廓非常好看的人才适合这样拍摄。如果被摄主体的额头太高或者太低、鼻梁太高或者太低、嘴巴不正、下巴太短或者太长都不适合于从侧面拍摄。 - 拍摄半身或全身人像时,如果想拍摄侧面人像,被摄者的身体不一定要与照相机镜头构成90°的角,可以是面部朝向侧面而身体却可以朝向斜侧面或者是正面的方向,这样仍属于侧面人像。 - 利用光线的明暗反差,可以增强立体感。有一种布光方式叫作侧面照明,是专门用来拍摄侧面人像的。拍摄侧面人像时,一般用三盏灯、一个反光板来为被摄者布光。首先用一个灯作为主光,这束光同时也可作为眼神光,使被摄者的眼睛炯炯有神。然后把反光板放在被摄者鼻子的前方,反光板能从主光中反射柔和的光线,以细腻地表现被摄者脸部的阴影部分。布完主光后,再布背景光和轮廓光。轮廓光照亮部分头发,起到勾勒轮廓的作用。 ##### 平拍人像 - 相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面拍摄,这是人们最常采用的视角。平拍的相机位置与被摄主体处于类同的高度,特征是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平拍较合乎人们通常的视线,不会有任何变形现象,看到的景物最自然,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 画面特点 - 画面稳定。平拍这种角度构图平稳,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构图角度,平拍的画面效果显得平和稳定。 - 生活化。平角度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最接近于人眼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画面所呈现的内容真实感强烈,所以很适合表现平静的生活或者是描写人物的温柔性格等。 - 模特无变形。在表现模特的身体结构、线条或是人像照片元素中的规则的图案的时候,平拍是一个不错的拍摄选择。平拍不会因为透视关系产生畸变,从而保证了还原模特的真实形态和正常的人体结构。 - 平拍不仅有它独有的优势,也相应的带来一些弊端——画面单调。所以要利用构图、背景来增强画面的承载力,渲染映衬人物,与主体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简化背景,使用长焦镜头、逆光或是利用空气中的雨雪雾等柔化背景。利用背景中的线条、影调、色调的不规则与杂乱,反衬出画面中的人物。以繁衬简,突出主体;要有选择背景的意识,尽量避免模特在表现力上的平铺直叙。 - 拍摄技巧 - 在一般情况下平视角度是用得最多的,拍摄半身人像,照相机最好平行于被摄者胸部的高度;拍摄全身人像,照相机最好平行于被摄者腰部的高度;拍摄近景人像或头部肖像的时候,照相机一般平行于被摄者眼睛的高度,这样平视角度拍出的效果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 - 在平拍人像的时候,相机镜头与被摄对象保持同一水平线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要固定好位置就不再变动,要随着被摄对象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根据被摄对象的高度来调整相机的位置。例如,当拍摄对象蹲在地上的时候,摄影师可以采取蹲拍的方式来进行取景;若是拍摄趴着的小孩,则要将相机贴近地面进行取景。 ##### 仰拍人像 - 仰拍人像即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着向上的方向仰起拍摄。 - 画面特点 - 强烈的主观色彩。仰拍人像会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时也会代表观众的主观视线。采用仰拍会使得画面中的模特拥有优越感,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表现拍摄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呈现出高大、向上、稳定、胜利、敬仰甚至神圣的感觉。 - 凸显模特、净化背景环境。利用仰拍也可以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掩盖杂乱的背景,以避免对观众注意力的干扰,让观众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模特的身上。采用仰角度拍摄人像,如果要拍摄模特的正面半身时,仰角度拍摄能够使模特的主体上颚变窄、下颚扩大,头颈变长、脸部变得饱满,并且表现出人物主体的高大和修长,同时还能起到净化背景的作用。 - 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 仰视的结果是景物的高大形象被进一步夸大,而且会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现象。用仰角拍摄的景物,离镜头较近的景物显得宽而大;离镜头较远的则变得窄而小,景物两边的线条随距离的增加而向内汇聚。仰拍时要注意避免镜头过仰,否则会引起景物的明显变形,这在拍摄中、近景人物时尤应注意。 - 当利用仰角拍摄人像时,观众的注意力会随着视觉习惯不自觉地注意画面下方的事物,所以在实际拍摄中要注意画面下方不要太抢眼。 ##### 俯拍人像 - 当拍摄大场面里的人物时,为了强调画面中模特所处的地理位置、数量、距离等,摄影师会选择俯角度来拍摄人像。俯拍即由高处向低处、由上而下的拍摄,这可以使观众充分的了解画面中被摄对象之间的相互的关系、相互间的地位感。 - 画面特点 - 观众的自身优越感。俯视会让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带给观众一定的优越感,也可称为“上帝视角”。当然这种优越感的量是根据摄影师拍摄的主体和主题来确定的。 - 视野的扩展和丰富的信息量。由于俯角度拍摄的特性,在采用俯角度拍摄的时候,地平线会提高,天空等信息量少的背景会被省去,反而很好地表现了开阔的、规模宏大的场面,模特也得到了凸显,能够有效地拓展观者的视野,并且有效地扩大画面在视觉上的信息含量。 - 空间透视感。在采取俯角度拍摄时,前景和后景都是可以呈现出来的,而且是前景大、后景小,这样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纵深效果和模特的立体感。 - 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 当从高处采用俯拍这一手法时,画面中的人物肖像会产生有趣的表情效果,这样能使照片中的人物的眼神更加生动传神。当然,对于腮部稍微显胖的人们,通过稍俯的拍摄角度可以对其脸型进行稍微的修饰,使脸整体显得略瘦一点。不过,这种修正是有限的。 - 摄影师在进行俯拍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分寸,免得歪曲模特的形象。如果模特的脸型不适合俯拍这一拍摄角度,那么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俯拍的角度就会对人物产生一定的丑化作用。 - 小结 - 俯角的视觉效果与仰角正相反,它能将景物压缩得看起来更加矮小。俯拍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俯拍人像时,要避免格式化和刻板化,可以结合不同的拍摄方向进行拍摄,可以抛开过去那种“只要反面人物就俯拍,英雄人物就仰拍”的拍摄思路,要跳出束缚。 - 通常情况下,照相机的位置不可过高或过低,当照相机镜头从过高或过低的角度拍摄时,光学镜头所产生的透视变形现象比人眼从低处仰望或从高处俯视所产生的效果要强烈得多,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视觉效果,也是用人眼观察和镜头拍摄不相一致的地方。